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保障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、公共卫生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剧,饮用水源面临微生物污染、化学物质残留、重金属超标等多重风险。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,全球每年因饮用水污染引发的疾病超过200万例,其中儿童死亡病例占60%以上。因此,通过科学规范的饮用水检测,及时发现并控制水质风险,成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的核心手段。
饮用水检测需覆盖多维度指标,主要包括以下五类:
1. 微生物指标:检测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、大肠埃希氏菌等致病菌,评估水体受粪便污染程度。
2. 理化指标:包括pH值、浑浊度、溶解性总固体(TDS)、硬度、氯化物等基础参数,反映水体物理化学特性。
3. 重金属指标:重点检测铅、镉、汞、砷等有毒元素,其超标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致癌风险。
4. 有机物指标:涵盖农药残留(如滴滴涕、六六六)、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多环芳烃(PAHs)等工业污染物。
5. 放射性指标:监测总α、总β放射性活度,防范核污染或地质因素导致的辐射风险。
针对不同检测项目,需采用专业分析技术:
• 微生物检测:多孔滤膜法、酶底物法等培养技术,配合PCR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体鉴定。
• 重金属检测: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-MS)等高灵敏度仪器分析。
• 有机物检测: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、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等色谱技术实现痕量物质分离鉴定。
• 现场快速检测: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、比色卡等设备用于余氯、浊度等指标的即时监测。
国内外主要采用以下标准体系:
• 中国标准: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规定106项指标,包含常规指标43项、扩展指标63项。
• 国际标准:WHO《饮用水水质准则》提供基于健康风险的评价体系,欧盟《饮用水指令》(98/83/EC)设定48项限值要求。
• 行业规范:美国EPA Method 500系列、ISO 5667水质采样标准等详细规定检测程序与质控要求。
饮用水检测需通过CMA认证实验室开展,严格执行从采样、运输、保存到分析的全流程质量控制。定期检测频率建议:市政供水每季度至少1次全分析,自备水源每月开展基础指标检测,暴雨或污染事件后需增加应急检测频次。